系统性综述的研究技巧和具体步骤介绍
2024-08-10 09:32:00

在学术研究的广阔领域中,系统性综述就如同精准的导航灯塔,为我们整合研究成果指引方向。它能助力我们更深入、精准地把握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筑牢理论根基、提供实践指引。不过,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系统性综述并非易事,需要严格遵循一套规范的研究流程和方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系统性综述的研究技巧和具体步骤,希望能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研究工具。
一、如何明确研究议题
确定一个清晰、有针对性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研究议题,是系统性综述的首要且关键的一步。议题的选择大有学问,它最好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或者是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空白区域。
比如“分析某创新教学法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一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创新教学法层出不穷,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具体影响,不仅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符合当下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再如“探讨某特定药物在治疗某疾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在医学领域,新药物不断涌现,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明确的研究议题就像指南针,为整个综述的开展指引方向,确保研究的深度和相关性,避免研究过程中出现方向偏差和内容的泛泛而谈。它能让研究者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展开,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怎样制订文献检索策略
(一)选择数据库
根据研究议题所属的学科领域,挑选合适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至关重要。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专业数据库,全面考虑这些数据库,才能确保搜索的广度和深度。
常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有 Web of Science、PubMed、CNKI 等。Web of Science 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是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它的优势在于其跨学科的覆盖范围,能让研究者获取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PubMed 则主要聚焦于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其收录的文献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在医学研究中,PubMed 是获取最新、最权威医学文献的重要来源。CNKI 是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包含了各个学科的大量中文文献,对于国内相关研究的检索十分有效。它能让国内研究者快速获取到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研究的动态。
除了学术期刊数据库,还可以考虑专业数据库以及灰色文献库。专业数据库是针对特定学科或领域建立的,收录的文献更加专业和深入。例如在化学领域,可能有专门的化学专业数据库,其中包含了该领域最前沿、最专业的研究文献。灰色文献库则包含了一些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如报告、会议论文等,能够为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这些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可能包含了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或实践经验,对于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确定检索词
确定检索词是文献检索的关键环节。需要从研究议题中提取关键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检索词。同时为了拓宽检索范围,避免遗漏重要文献,还需要考虑检索词的近义词、相关词以及缩写形式。
以研究议题“分析某创新教学法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为例,“创新教学法”可能有多种表述方式,如“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法”等;“学业成绩”也可以用“学习成绩”“学术表现”等词来替代。在确定检索词时,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这些相关词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文献检索过程中,不会因为检索词的单一而遗漏重要的研究文献。
(三)组合检索式
使用布尔逻辑运算符(如 AND、OR、NOT)将检索词组合成检索式,能在数据库中精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
“AND”表示逻辑与,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检索词,只有同时包含这些检索词的文献才会被检索出来,这样可以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创新教学法 AND 学业成绩”,表示检索同时包含“创新教学法”和“学业成绩”的文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检索结果聚焦到与研究议题紧密相关的文献上,减少无关文献的干扰。
“OR”表示逻辑或,用于连接同义词或相关词,只要包含其中一个检索词的文献都会被检索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检索范围。比如“创新教学法 OR 新型教学方法”,表示检索包含“创新教学法”或者“新型教学方法”的文献。这有助于全面搜索到与研究议题相关的各种表述方式的文献,避免遗漏。
“NOT”表示逻辑非,用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例如“创新教学法 NOT 传统教学法”,表示检索包含“创新教学法”但不包含“传统教学法”的文献。通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可以进一步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使检索结果更符合研究的需求。
三、如何进行文献筛选与设定纳入排除准则
(一)初步筛选
初步筛选是文献筛选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检索结果的标题和摘要,快速筛选出可能与研究议题相关的文献,并排除掉主题不匹配或研究对象不一致的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高效和准确,快速判断文献是否与研究议题相关。对于标题和摘要中明显与研究议题无关的文献,要果断排除;而对于那些可能相关的文献,要标记出来,进入下一步的深入筛选。初步筛选就像一个快速过滤的过程,能够迅速排除大量无关文献,减少后续深入筛选的工作量。
(二)深入筛选
对初步筛选通过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并根据事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深入筛选。这些标准可能包括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特征、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等。
研究类型方面,不同的研究类型对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随机对照试验通常被认为是证据等级较高的研究类型,而观察性研究的证据等级相对较低。在筛选文献时,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设定对研究类型的要求。如果研究需要较高的证据等级,那么可能会优先选择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
研究对象特征也是纳入排除标准的重要内容。比如研究某药物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可能会限定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特征。这样可以确保纳入的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与自己研究的对象具有相似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同样需要明确。如果研究的是某创新教学法对学业成绩的影响,那么干预措施就是该创新教学法,需要确保纳入的文献中对干预措施有清晰的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评估该创新教学法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四、怎样进行数据提取
(一)确定提取内容
依据研究议题,确定从纳入文献中需提取的数据内容是数据提取的基础。一般来说,需要提取的数据包括文献基本信息(如作者、发表年份、期刊名称等)、研究对象特征(如年龄、性别、样本量等)、干预措施细节(如干预的方式、频率、持续时间等)、研究结局(如疗效指标、成绩变化等)以及研究质量相关数据(如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样本的代表性等)。
这些数据的提取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整合非常重要。文献基本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文献的来源和背景;研究对象特征可以用于分析研究的适用范围;干预措施细节可以准确评估干预的效果;研究结局是研究的核心结果;研究质量相关数据则可以帮助判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二)制定数据提取表格
为了统一和规范地记录提取的数据,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提取表格。表格的设计要根据确定的提取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能够准确、完整地记录数据。
表格可以分为不同的列,分别对应不同的数据内容;同时可以设置不同的行,用于记录不同文献的数据。在表格中,还可以设置备注栏,用于记录一些特殊情况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标准化的数据提取表格可以提高数据提取的效率和准确性,避免数据记录的混乱和遗漏。
(三)独立提取与核对
安排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相互核对结果,以解决任何不一致之处。这种独立提取和核对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数据提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两名研究者在提取数据时,要严格按照数据提取表格和既定的提取内容进行操作,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核对结果时,如果发现不一致的地方,要重新阅读文献,进行讨论和协商,直到达成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数据提取过程中的误差,确保提取的数据准确可靠。
五、如何进行质量评价
(一)选择评价工具
根据研究类型和议题特点,选择适宜的质量评价工具是质量评价的关键。常见的质量评价工具包括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 - 渥太华量表等。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主要用于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它从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盲法、结局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等多个方面对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通过使用该工具,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判断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纽卡斯尔 - 渥太华量表则主要用于评价观察性研究的质量,它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组间可比性、暴露或结局的测量等方面对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于观察性研究,该量表能够帮助研究者评估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可信。
(二)质量分级
依据质量评价结果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分级,通常分为高、中、低质量等级。高质量的文献意味着研究设计合理、数据可靠、偏倚风险较低,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中质量的文献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低质量的文献则可能存在较多的偏倚和不足,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相对较低。
通过质量分级,可以更好地了解纳入文献的质量状况,在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阐释中,能够更加科学地对待不同质量等级的文献。对于高质量的文献,可以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参考;对于中质量的文献,可以在综合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参考;对于低质量的文献,则需要谨慎对待,避免过度依赖其研究结果。
六、怎样进行数据分析与整合
(一)定性整合
对于无法定量合并的数据,采用定性整合方法。定性整合主要通过描述性分析、主题归纳和内容总结来展现研究议题的整体状况。
描述性分析是对纳入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客观描述,包括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的特点、研究结局的表现等。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让读者对研究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主题归纳则是从众多文献中提取出共同的主题和观点,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类和总结。这样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和趋势。内容总结则是对整个研究议题的主要发现和结论进行概括性的表述。它能够将复杂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使读者快速了解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定量整合(元分析)
当纳入文献的数据具有足够的同质性时,可以进行元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合并的统计方法,它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元分析时,首先要对效应量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研究的效应量具有可比性。而后,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统计模型进行整合计算。常用的统计模型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需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假设所有研究的效应量是相同的,而随机效应模型则考虑了不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通过元分析,可以综合多个研究的结果,得出更准确、更可靠的结论。
七、如何进行结果报告与阐释
(一)撰写报告
撰写系统性综述报告时,应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在结果部分,要详细描述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纳入研究的特点、质量评估结果、数据分析和整合的结果。
背景部分要介绍研究议题的相关背景信息,说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介绍背景,可以让读者了解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目的部分要明确阐述研究的目标和问题,使读者清楚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文献检索、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让读者能够了解研究是如何进行的。结果部分要客观呈现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文献筛选的结果、纳入研究的特点、质量评估的结果、数据分析和整合的结果等。讨论部分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临床或实践意义,探讨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并分析潜在的偏倚和局限性,提出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二)使用图表
使用图表(如流程图、森林图等)能够直观呈现关键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流程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文献筛选的流程,包括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初步筛选排除的文献数量、深入筛选排除的文献数量以及最终纳入的文献数量等。通过流程图,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献筛选的过程和结果。森林图则常用于元分析结果的展示,它能够直观地显示各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置信区间,以及合并后的效应量和置信区间。通过森林图,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研究的结果以及综合结果的可信度。
(三)结果阐释
对综述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是结果报告的重要环节。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临床或实践意义,探讨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并分析潜在的偏倚和局限性,提出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在结果阐释过程中,要结合现有研究背景和知识,避免过度解读。要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和启示。例如如果研究结果显示某创新教学法对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要分析这种影响在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中的稳定性,探讨可能存在的偏倚因素,如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等,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建议。通过合理的结果阐释,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系统性综述是一项严谨而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流程。通过明确研究议题、制订文献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开展质量评价、进行数据分析与整合以及准确报告和阐释结果,能够完成高质量的系统性综述,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