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ChatGPT做用户体验文案设计吗?这几个关键点要知道!
2025-07-30 09:32:07

最近收到很多朋友私信问:“作为非专业文案/设计师,能用ChatGPT做用户体验(UX)文案吗?会不会翻车?”今天我就结合和沃尔沃汽车首席UX内容设计师Annelie Tinworth的合作经验,从底层逻辑到实战技巧,把用ChatGPT做UX文案的“正确姿势”拆解清楚。
一、AI只是工具,绝非“甩锅侠”
我第一次用ChatGPT生成UX文案时,干了件傻事。我直接甩了句“帮我写个支付确认页的标题”,结果得到“请验证您的银行卡信息以便继续付款”。乍一看好像没问题,但实际测试发现,用户盯着这个标题看了5秒才点下一步。为啥呢?因为标题太长,关键动作不突出。
后来和Annelie交流后我才明白,AI本质是“语言模式生成器”,它擅长模仿人类语言,但不理解用户需求、产品目标这些“上下文”。这就好比木匠不会用锤子直接钉出家具,用AI做UX文案前,必须先完成三件事。
1. 明确用户需求
我们要搞清楚用户在这个流程中最想解决什么问题。以支付页为例,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快速完成支付”。如果我们不明确这一点,AI生成的文案可能就会偏离用户的核心诉求。比如若没有考虑到用户快速支付的需求,AI可能会生成一些过于冗长、复杂的文案,让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感到困惑,从而影响支付的效率和体验。
2. 理清信息结构
要明确哪些信息必须优先展示,哪些可以简化。在支付页中,标题要突出“确认”而非“验证”,这样才能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当前的操作重点。信息结构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用户对操作的理解。如果信息结构混乱,用户可能会在众多信息中迷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
3. 确定表达风格
要考虑品牌是专业严肃还是轻松活泼,以及字符限制等因素。比如沃尔沃的UX文案更强调“可靠感”,那么在生成文案时就要符合这种风格。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和形象,文案的表达风格需要与之相匹配。如果品牌是专业严肃的,而文案却采用了过于活泼、随意的风格,就会让用户觉得不协调,影响品牌的形象和用户的信任度。
给大家举个真实案例。我们曾为某金融产品的“银行卡绑定页”生成标题。最初直接让AI写,得到“请绑定您的银行卡以完成账户设置”,这句话有25个字符,用户反馈“有点绕”。后来我们补充了上下文:“用户刚完成注册,需要快速绑定银行卡开通服务,标题需在20字符内,突出‘绑定’动作”,AI输出变成“绑定银行卡完成开通”,用户点击率提升了18%。
总结来说,AI不是“万能文案机”,它的输出质量90%取决于你给的“上下文”。用AI前,一定要先问自己:用户是谁?场景在哪?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让AI生成更符合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的文案。
二、运用“范围 - 结构 - 表面”框架,避免AI生成“表面正确”的垃圾
贝丝·邓恩(Beth Dunn)在《培养内容设计》里提出的“范围 - 结构 - 表面”框架,是UX文案设计的底层逻辑。具体来说:
- 范围:要解决什么问题?用户的“任务需求”是什么?比如支付页要解决“用户不确定当前操作是否安全”的问题。明确范围是文案设计的基础,只有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用户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案创作。
- 结构:信息如何组织?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比如支付页先确认“这是你的卡”,再提示“下一步操作”。合理的信息结构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案内容,提高操作的流畅性。
- 表面:最终呈现的文字、图标、颜色等。AI生成的文案就属于“表面”这一层。虽然AI可以生成文字,但如果没有前面“范围”和“结构”的支撑,生成的文案可能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很多人用AI时,直接跳过“范围”和“结构”,只盯着“表面”。这就像建房子不打地基直接贴瓷砖,结果往往是“文案看起来没问题,但用户用起来就是不舒服”。
给大家举个反例。某教育APP想优化“课程购买页”的提示语,直接让AI写“点击购买立即学习”。但用户调研发现,用户在购买前最担心“课程不适合自己”。后来我们补充了“范围”信息(用户核心顾虑是“课程匹配度”)和“结构”(先消除顾虑再引导购买),AI生成的提示语变成“选对课程再学习,点击购买免费试学3天”,转化率提升了22%。
关键点在于,AI只能处理“表面”的文字生成,但“范围”和“结构”必须由人来把控。如果你跳过这两步,AI生成的文案可能只是“正确的废话”,无法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提高用户的体验。
三、3个实战提示技巧,让AI输出“足够好”的UX文案
掌握了前面的底层逻辑,接下来给大家分享3个经过验证的提示技巧,帮你避开90%的坑。
技巧1:提示要“lagom”(瑞典语:恰到好处)
瑞典人有个词叫“lagom”,意思是“不多不少,刚好合适”。用AI写UX文案时,提示语既不能太简单(信息不足),也不能太复杂(信息过载)。
错误示范:
- “帮我写个支付确认页的标题”(太简单,信息不足,AI很难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案)。这种简单的提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AI无法了解用户的具体需求和场景,生成的文案可能会偏离目标。
- “按照品牌风格指南第3章第2节,用亲切但专业的语气,在20字符内,写一个支付确认页的标题,需要包含‘确认’和‘支付’两个关键词,同时符合WCAG无障碍标准……”(太复杂,信息过载,可能会让AI不知所措)。过于复杂的提示会让AI陷入混乱,无法准确理解核心需求,从而生成不理想的文案。
正确做法:用“信息 - 语境 - 目标”框架构建提示。
- 信息:核心要传达什么?比如“用户需要确认银行卡信息”。明确核心信息是提示的关键,让AI知道要传达的重点内容。
- 语境:在哪个界面?用户当前情绪?比如支付流程中,用户可能有点紧张。考虑语境可以让文案更符合用户的实际情况,提高用户的接受度。
- 目标:用户看了后要做什么?比如点击“确认”按钮。明确目标可以让文案更有针对性,引导用户完成预期的操作。
示例提示:“为支付流程中的银行卡确认页写标题,用户刚选择借记卡支付,需要快速知道当前操作是确认银行卡信息。标题需在20字符内,突出‘确认’动作。”AI输出结果:“确认支付卡信息”(10字符,动作清晰,用户1秒理解)。这种提示方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AI能够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案。
技巧2:用“链式提示”,别“堆叠需求”
很多人用AI时喜欢“一次性丢所有需求”,比如:“写个亲切的、100字内的、带emoji的、适合年轻人的注册成功提示语”。结果AI生成的内容要么生硬,要么偏离重点。
更高效的方法是“链式提示”:先提核心需求,再逐步优化。
案例:我们为某社交APP写“新用户注册成功页”的文案。
- 第一轮提示:“写一句注册成功的提示语,突出‘欢迎’感”,AI输出:“恭喜注册成功,欢迎加入我们!”(太官方)。这一轮提示只提出了核心需求,AI生成的文案可能比较常规。
- 第二轮提示:“更亲切点,像朋友说话”,AI输出:“哇~注册成功啦!欢迎来这里交朋友~”(太活泼)。通过第二轮提示,对文案的风格进行了优化,但可能有点过度。
- 第三轮提示:“保持亲切但不过分,适合25 - 35岁职场人”,AI输出:“注册成功!欢迎加入,这里有和你同频的伙伴~”(用户测试满意度85%)。经过三轮提示的逐步优化,最终生成了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文案。
注意:如果需求跨度大(比如同时写注册页和支付页的文案),建议开新对话。因为AI会记住历史对话,跨场景需求容易互相干扰(比如前一个对话要求“活泼”,后一个要求“专业”,AI可能生成“四不像”)。
技巧3:保持批判性,警惕AI的“幻觉”和偏见
AI不是“真理机”,它会生成“看起来合理但错误”的内容(业内叫“幻觉”),也可能暴露训练数据中的偏见。
常见陷阱1:性别/职业偏见
我们测试过,让AI写“公司CEO的新闻稿”,默认用“他”;让AI生成“护士”图片,90%是女性。如果你的产品用户是多元群体(比如女性CEO、男性护士),必须明确提示纠正。这种偏见会影响文案的公正性和包容性,可能会让部分用户感到被忽视。
示例纠正:“写一篇公司CEO的新闻稿,CEO性别不限,避免使用‘他/她’等代词。”通过明确提示,可以避免AI出现性别偏见。
常见陷阱2:逻辑错误
比如让AI写“退款流程提示语”,它可能生成“退款将在3个工作日内到账,遇节假日顺延”,但实际你的产品退款规则是“7个工作日”。这时候必须人工核对业务规则。逻辑错误会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不信任感,影响用户体验。
检查清单:
- 信息是否准确?(比如时间、金额、规则)。确保文案中的信息准确无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语气是否符合品牌?(比如科技公司避免“太萌”的语气)。文案的语气要与品牌的形象和定位相符合,保持一致性。
- 是否有隐含偏见?(比如默认用户是“年轻人”或“男性”)。要避免文案中出现隐含的偏见,确保能够覆盖到所有目标用户。
四、AI是“工具”,不是“答案”
用ChatGPT做UX文案,本质是“用工具提升效率”,而不是“用工具替代思考”。专业的内容设计师依然不可替代,他们能判断“足够好”是否真的“够好”,能在AI输出的基础上打磨出“超预期”的文案。
如果你是设计师、产品经理或者运营人员,下次用AI写UX文案时,不妨试试这3步:
1. 先理清“范围 - 结构 - 表面”,明确用户需求和目标。这是文案设计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让AI生成更有针对性的文案。
2. 用“信息 - 语境 - 目标”框架写提示,保持“lagom”。这样可以让提示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让AI能够准确理解需求。
3. 用“链式提示”优化,最后人工检查偏见和逻辑错误。通过逐步优化和人工检查,可以提高文案的质量,避免出现问题。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AI能生成文字,但用户体验的温度,永远来自对人的理解。我们在使用AI工具的同时不能忘记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用户体验文案。
(本文部分案例与沃尔沃汽车首席UX内容设计师Annelie Tinworth共同验证)